每年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,而9月16日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脑健康日。当我们习惯性地为身体安排年度全面体检时,却常常忽略了那个日夜操劳、掌控我们思维与行动的“生命指挥官”——大脑。大脑的重量仅占体重2%,却消耗全身20%能量。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脑部疾病的侵扰?脑健康筛查项目有哪些?今天,我们特别邀请神经内科胡敬医生,为您详细解读脑健康筛查的要点。
这些人是脑部疾病“高危人群”
大脑的健康危机往往潜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,如果您或家人符合以下任一条件,就需要格外关注脑健康,并考虑进行专项筛查:
“三高”患者:
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是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元凶。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,引发动脉粥样硬化,显著增加脑卒中(中风)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风险。
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者:
展开剩余77%若直系亲属中有阿尔茨海默病、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,自身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。
40岁以上人群:
年龄是不可逆转的风险因素。40岁后大脑功能开始逐渐衰退,若同时伴有吸烟、熬夜等不良习惯,脑萎缩、认知下降的速度会加快。
生活方式不健康者:
长期吸烟、酗酒、熬夜、缺乏运动、肥胖,这些不良习惯都在悄悄损害我们的大脑的健康。
已有相关不适症状者:
频繁头痛、头晕目眩、记忆力显著下降、一侧肢体麻木无力、言语表达不清、行走不稳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筛查。
医生提醒:高危不等于患病,但意味着需要比普通人更早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能将脑部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。
专业脑健康筛查项目有哪些?
提到脑部检查,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害怕。其实,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安全。一份全面的脑健康评估通常涵盖以下三类项目:
01 基础评估
主要评估脑血管病的基础风险因素,是筛查的第一步
血压、血脂、血糖检测:直接反映“三高”控制情况,是脑血管健康的“基础指标”。
同型半胱氨酸检查: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会增加脑卒中风险,正常值应低于15μmol/L。
02 影像学检查
经颅多普勒(TCD):堪称脑血管的“B超”,通过超声波评估脑血流速度,能快速发现血管狭窄、痉挛等问题。无创、无辐射、耗时短(约10-15分钟),适合作为常规初筛手段。
头部CT:检查速度极快(约1分钟),对脑出血、脑钙化、较大肿瘤等病变显示清晰,是急诊脑卒中的首选检查。但有少量辐射,不建议频繁做。
头部磁共振(MRI)+磁共振血管成像(MRA):无辐射,能清晰显示大脑结构,发现微小梗死灶、早期脑萎缩、小肿瘤等病变。MR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显示脑血管情况,因其无创、无辐射等优势,常作为脑血管筛查的首选方法。
脑血管造影(DSA):若需更详细地评估血管病变(如动脉瘤、血管畸形),可进行DSA检查,它能动态显示血管血流情况,是判断脑血管情况的金标准。
03 认知功能评估
除了我们熟识的血液、超声、影像等检查,认知功能评估同样重要。医生会通过专业量表(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),从记忆力、注意力、语言能力、执行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,帮助发现早期认知障碍。
用行动,给大脑一份“长期健康计划书”
一次科学的筛查只是起点,守护脑健康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。
饮食:遵循“三多三少”原则,即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(如鱼类、坚果)、多吃新鲜蔬果、多吃全谷物;少盐、少糖、少油,远离高脂高糖的“垃圾食品”。
运动: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,让大脑在运动中焕发活力。
作息:每晚保证7-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,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。
心理与社交:学会释放压力,通过冥想、瑜伽、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;多参与社交活动,与家人朋友交流互动,甚至可以学习一门新技能(如乐器、外语),让大脑在思维碰撞中保持敏锐。
大脑是生命的“指挥官”,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记忆、情感和行动能力。这个脑健康日,让我们从一次专业的筛查开始,用实际行动守护“头”等大事!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大脑,让生活始终精彩纷呈。
*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、医疗技术、外科设备、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。
*本页面内容为科普性质,不应用于医疗、保健问题的解决或疾病诊断,不作为诊疗依据,个人情况需遵医嘱。
*本文图片来源:包图网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股票平台杠杆-炒股配资之家-广州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