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清晨七点,主城区滨湖路上的商铺还未开门迎客,月亮湖饭店后厨的自来水已哗哗作响。洪尚军守在水池前,仔细清洗猪心肺。
“要是没洗干净,整锅都得倒掉。”他一边拍打猪心肺,一边叮嘱身旁的洗菜阿姨也要格外细心。
前厅,叶新荣准时到岗,仔细核对着每桌客人的订餐单。每桌都会点干锅猪心肺。这道菜每年销量超过10000份,成了店里当之无愧的招牌。
火爆背后,是洪尚军和妻子叶新荣十七年的坚守。
洪尚军是池州青阳人,叶新荣是武汉人。2008年,夫妻俩从上海回到池州,在南门加油站背后的滨湖路开了家小餐馆,取名平天湖饭店。当时四周都是工地,每到饭点,平天湖饭店就成了附近工人们的“食堂”。
展开剩余79%“上海菜偏淡,池州人爱吃咸鲜香辣的重口味。”这让早年在上海学做本帮菜的洪尚军犯了难。刚回乡时,他请来本地厨师徐珍满当主厨,自己当帮厨,买菜、配菜、熬汤,一点一点地把味道“落地”。
酸菜鱼成了第一个爆款。黑鱼现杀,鱼骨鱼头熬汤,鱼片只加盐顺一个方向搅打,不靠蛋清和淀粉锁水。最忙时,一天要杀十几条鱼。
那时的平天湖饭店只有一间门面,叶新荣在前厅点菜、上菜、收银,总是笑眼迎人。有一年冬天,四位阿姨来吃饭,只点了两个素菜。叶新荣怕她们吃不饱,悄悄端上一碟自家腌的咸菜。“看到她们,就想到我爸妈在外头,也舍不得多花钱。”
遇到外地客人,叶新荣又想起自己初来池州时的局促,多亏了本地人帮衬。平时她总是多问一句,“要不要加点汤?”“辣度合适吗?”“您这些点的有些多。”……这些细碎的关照,悄无声息地把客人留了下来。
2017年,滨湖路变了模样。小区林立,商圈成型,平天湖饭店也搬到了如今的三间门面,更名为月亮湖饭店。新店开张后,生意依旧火爆。
随着食客越聚越多,现杀现做的酸菜鱼订单不断,洪尚军渐渐有些应接不暇。他心里清楚,得有新菜接替,可菜品却一直没有确定。
转机来自洪尚军母亲做的一锅汤。
2018年冬夜,夫妻俩推门回家,一股久违的浓香扑面而来。“以前在乡下杀猪,这些猪心、猪肺都舍不得扔,虽然清洗麻烦,但吃起来真的很香。”母亲说。
洪尚军尝了一口,眼睛一亮,“能不能做成辣的?”叶新荣也跟着点头。
洪尚军买回猪心和猪肺,开始尝试。最难的是清洗,血水裹在肺泡深处,光靠冲洗无济于事。他试过翻面、拍打,后来想到剪开猪肺管,将清水注入,让肺叶像气球一样撑开,再反复挤压,一胀一缩,血沫就出来了。
洗净的猪肺呈半透明的粉白色,切片焯水后再炒。他加入本地腌白菜提酸,用干辣椒与辣酱爆香,待高压锅将猪肺炖得软嫩入味后,再倒入猪心翻炒收汁。“半年里反复尝试,不知倒掉了多少锅。”洪尚军回忆。
叶新荣起初不敢主推这道干锅猪心肺,只悄悄问熟客,“今天想不想试试新菜?爱吃辣的来一份?”小份48元,一煲端上,肺片Q弹,猪心有嚼劲,夹杂着本地腌白菜,炭火慢煨,热气腾腾。
“好吃!下饭!”第一位客人吃完后,临走时问道:“明天还有猪心肺吗?”口口相传,这道曾被视为“边角料”的菜肴,竟成了饭店的“爆款”。
洪尚军说:“我想把这道菜做成池州特色,让本地人几天不吃就惦记,外地人来池州必尝一口。”他在厨房添置了切片机,并安排专人定时处理,确保猪肺从屠宰场到上桌不超过四小时。
曾有客人抱怨吃到八角、桂皮等香料,为了提升口感,洪尚军反复琢磨。最终,他想到一个办法:将香料加水用高压锅熬成浓汤,滤去残渣后,把香料油倒入炒锅。这样,客人只尝得到味道,却看不到香料。
如今洪尚军又在尝试新菜:笋干烧麻鸭。“鸭油润笋,比鸡更香。”他津津乐道。
“未来,还是要把鱼做起来。”洪尚军环顾前厅,盘算着,“下次装修,要把鱼缸装起来,让客人们看到活鱼,现捞现做。”
深夜10点,最后一桌客人离店。厨房早已清扫一新,案板光洁,锅具归位,消毒柜亮着蓝光。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规矩,不彻底清洁,绝不下班。
有老顾客说,“你们这儿,菜没变,人也没变。”洪尚军听了,只是笑笑。他知道,其实变了很多,设备换了,菜单调了,店面翻新了。但有些东西,他死死守着,比如食材的新鲜、火候的精准和对“好吃”二字的执念。
十七年时光,洪尚军和叶新荣不仅守住了生意,更见证了一座城的生长。一道道用心做成的菜品里,藏着食材的本味和日复一日的踏实日子,更藏着异乡人在这座城市“落地生根”的笃定与勇气。
特别说明:本专栏不收取任何费用
大家都在读
来源| 池州市传媒中心 记者:汪玉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股票平台杠杆-炒股配资之家-广州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